公众号描述
提问:211,大三学生,绩点过3,暂未考托福雅思,想知道自己现在的水平背景能申请大概什么水平境外大学,很怕目标定的太高,没有申请到最后连考国内研也没有时间。感兴趣的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东京大学还有美国一些排名30-60的大学,如何选择呢?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读研希望往新型材料、无机非那边走。目前本科绩点3.16,下学期打算刷到3.5以上。与国内985大学比较想知道留学是否值得,真的比国内能真正学到东西?不希望浪费钱仅仅只是获得一口流利英语。
似乎大家总觉得港新硕士水,只上课,不做科研也不写论文、不发期刊,结课考试通过就能毕业。
而且很多排名高的学校,双非能拿到offer,专升本也能拿到offer,门槛看起来很低的样子。
但事实上,港新的授课型硕士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设置的。
尽管只上课,但课程培养体系却很完善,教材内容也很新,老师上课讲的东西都是贴合工作实际,紧跟最新行业热点的。
而且这一年时间,优秀自律的学生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挤出时间做实习,攒攒职场经验。
等毕业后,又有名校学位、又有工作能力、又懂前沿理念,这样的学生放在就业市场哪个公司不喜欢?
如果你是混着等毕业的,每门课都踩及格线,最后是能达到毕业要求、也拿到硕士学位。
但你啥都不会、啥也没学到,即便是世界排名TOP20的新国立大学毕业,企业把你招回来干嘛呢?
当一个质感很差的花瓶供着吗?你是企业你会要自己吗?
何况现在人才市场上学历高的人并不缺,一线城市的基层岗位都名校博士扎堆了。
你如果只是一个名校硕士毕业的混子,好意思说人家学校不行,耽误你一年青春、浪费你几十万学费?
退一步讲,即便是大陆的学术型研究生,即便是985名校学生,你以为就一定做的是高端科研吗?
大陆名校就不会做一些水科研,生产一些学术垃圾吗?多的很啊!!
如果你本身不具备科研潜力,碰不到专业、良心、负责任的导师,人家手里边带了博士、硕士,平时可能还要给本科学生上课,参加这学会、那报告,算下来有多少时间手把手教你呢?
就算看中你,大概率就是把你安插到自己合作的公司,当当廉价的实习生罢了。
然后你为了顺利毕业,拿到那一张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换来的一纸学历,忍气吞声是必然的。
其实大部分本科学生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大陆读研,混的都是一个学历,然后毕业了找份待遇在行业里面平均水平朝上的工作。
真正坐得住科研冷板凳、受得了学术寂寞的人,你觉得有多少呢?而且大陆的科研生态环境,相信切身感受过的都不免有几句想吐槽的吧~
我认识一个朋友,双非本科,二战上岸某中上游985大学。
他的硕士专业本来是生物医药,但导师分的研究题目又是无机材料方向。结果,实验设备跟不上,光是想出个能用的实验数据,就把他整崩溃了。然后明年他也快毕业了,最近在找工作:
医药方向的没有相关科研经历(医药研究偏有机,他的方向是无机),研究经历合适的新能源公司又对他的硕士专业颇有意见,想法设法压低他的待遇。
不过幸好,他自己在读研期间去了一家中字头的单位,参与了无机方向的研究性实习,然后也发表了大刊论文,自己的简历还挺亮眼的,所以目前拿到比较好的工作offer也有几个。
所以,不要单从学制的长短、学习的形式以及升学率的高低去判断留学和大陆读研的高低,个人建议你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升学需求上。
目前考研和留学两条赛道的人其实都非常多,而且大多数人是盲目的,被周围人所影响而做出选择的。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时间,在学校里面不管1年还是3年其实过得也都非常快。但是,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难允许大器晚成,更没有花时间等待一个人慢慢厚积薄发的耐心。
从功利的角度来判断:
早点毕业拿到学位,借着风口的助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比呆在学校里面慢慢消耗你的精力和时间,最后还是拿到一纸学位但错失良机,哪个选择更优其实一望而知。
现在为什么大学生毕业不好找工作,完全是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衰退的原因吗?
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里面一种成熟职业观的缺位。当然这并不怪学生,是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普遍缺少对于职业观教育的重视,更缺乏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我个人认为,职业观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能跟大陆的职高技校教育等同,后者只是一种简单机械性的操作训练。而香港和新加坡的学校,不管是名校还是非名校,恰恰就更重视这一点。
所以如果大家有机会出去留学,经济条件也足够,我完全建议你们出去感受境外学校的职业观教育。然后主动参与一些对职业技能进行训练的活动,可以是相关的实习,也可以是学校workshop的一些就业指导。
总之,科研人员和科学家对这个社会而言是很重要,贡献很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要从事科研、成为科学家。
我们绝大部分人,最终的发展和动向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世俗职位上进行的,早点明白这一点,或许你在做升学选择的时候就没那么纠结。
做科研还是上课,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决定学位优劣的根本。而且授课型硕士也不光只是上课,也不一定都是一年制,对于特殊性质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制时长上,人家学校还是会有考量的。
至于你本身就是为了水学历,申请用来创收的水专业,那就另当别论了。
·内地一流大学优势
1)学科体系更健全
内地的一流大学吧,整体放到国际上虽然没有那么耀眼的光环。但这几年进步的速度也是肉眼可见,国际上的出镜率越来越高。相比港前三,内地一流大学学科体系更健全,这也是为了满足三大产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2)总体资源更强大
内地一流大学的建设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总体享受到的资源比港前三更强大一些。有时我们会发现港前三中很多专业都属于人文社科、金融商科以及轻理工科,所以内地一流高校整体上会比同一级别的港校发展领域更宽些,归根结底有发展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应资源。
3)教育成本更平价
在内地一流大学读书的教育成本更低,除了学费低之外,能获得的奖学金、资助很多,而且平均生活成本远低于在香港留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虽然符合留学要求,但受限于家庭经济水平,只能选择在大陆获得相对更平价的研究生高等教育。
4)生源质量更扎实
内地一流高校用一场考试把所有背景下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池子里竞争,然后再用一些附加测试筛选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超低报录比下能被录取的学生,能力的天花板和下限之间基本不会相差太多,所以内地一流高校这种掐尖的筛选机制,保证了生源质量更扎实。
·内地一流大学劣势
1)开放程度更低
内地一流大学近些年在国际上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是趋势,但仍然不会改变港前三与海外顶尖院校之间合作交流更多的现实。
不管是高等教育的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内地一流大学的开放程度还是偏低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融入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2)国际师资匮乏
这点不难理解,开放程度偏低的情况下,国际师资占比就不可能高。
虽说内地一流大学在擅长领域也做到了顶尖水平,但这仅仅只是突破而非常态,要想发展还需要更多源源不断的经验,也就是领域内顶尖的国际科研人员。
港前三在引进国际顶尖师资上还是不遗余力的,疯狂砸钱的大手笔,高薪聘请各大奖项得主任教。
3)教学体制僵化
这点其实就不用多说了,即便是内陆的一流大学,对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管理有时候也是太过于死板。教学体制的僵化,最终导致大家都在为了各种纸面上的标准而忙碌,真正务心于科研学术,以知识获得为乐的人,反而难以融入。
当然港前三那边也有学生会的管理,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少,但是相比之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自由空间更多些吧。
·港新名校优势
1)开放程度更高
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整个城市对外的开放程度会比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要高。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在香港学习的一两年所接触到的国际化环境,其实已经完全够用了。
像我沟通过的一些内陆一流大学本科学生,他们最终决定去申请香港,其实也是基于换个环境、见见世面的考量。倒不是说港前三和内陆一流大学之间真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是两边的名校氛围还是很不一样的,值得去体验一下。
2)国际师资优越
港前三的国际师资相比内陆一流大学前面已经提过了,但这里要说的是国际师资附带的一些资源。如果你后面有继续升学的打算,那这些国际顶尖名校的老师就是你的中间人了,你有机会近距离跟他们接触,甚至可以请老师给你写海外名校的推荐信。
3)教学体制自由
港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宽松,老师的教学也不会受到过度干涉,整体的氛围是比较自由的。不过这种自由的氛围下,就需要大家有极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港新名校劣势
1)教育成本过高
单拿学费来说,够我在大陆读好几个硕士了,然后租个房啥的,一年25万朝上的费用(现在还在涨),毕竟不是普通家境的学生可以一次性负担得起的。
2)生源质量不均
热门专业竞争确实很激烈,难度不一定低于我们上内陆一流大学,但因为筛选学生的标准很多,学位也普遍偏向应用实践而非科研学术,所以最后录取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也有下限很低的,从入学难度而言比较影响毕业生口碑。
3)总体资源匮乏
受限于本土核心产业的轻量化,以及制造业相关资源的缺乏,港前三的专业开设其实也没那么全面。很多学生去香港留学主要还是瞄准商科和热门理工科,然后就是不考虑就业前景只想获得留学生身份和硕士学位的群体了。
香港和新加坡的总体资源还是匮乏的,内陆学生真的想留在当地确实没那么简单,大部分还是要回流到内陆就业。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港新名校留学和大陆985学校读研各自的优劣势了。还是那句话,从事实来看各有优劣,怎么选择看你个人的需求。
如果你本身经济条件不OK,那就老老实实在大陆考研,或者先工作。
如果你经济OK,升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那就申请港新的授课型硕士;
如果你想从事科研,背景好的话可以直接申请海外的phd,背景一般的话就考大陆学硕。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便民信息
更多推荐阅读